| 一、储光羲《钓鱼湾》 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 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 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 “山水田园诗派” 代表储光羲,创作于盛唐开元年间(约 725-730 年)。 当时储光羲尚未入仕,隐居于终南山下,常以自然景致为题材创作,这首诗便是他春日垂钓时的即兴之作。 诗中以极简笔触勾勒钓鱼湾的清幽景致,没有复杂叙事,却将 “闲逸” 二字写得入木三分,是唐代田园诗中 “以景传情” 的典范。 诗最早收录于《储光羲集》,后被《全唐诗》收录。 清代王夫之《唐诗评选》盛赞其 “语短意长,景浅情深,一字不可增减”,尤其 “荷动知鱼散” 一句,被评 “以细微之动写静,尽显钓者的悠然心境”。 展开剩余87%诗中 “绿湾”“杏花”“荷动”“绿杨” 均是唐代春日的典型意象,精准捕捉了郊野垂钓的闲适氛围。 白话翻译 在绿色的水湾边垂钓,正是春天; 春深时节,杏花纷纷扬扬,开得热闹。 潭水清澈见底,让人怀疑水很浅; 荷叶轻轻晃动,我便知道鱼儿散开游走了。 傍晚时分,我等待着相约的友人,把小船系在长满绿杨的岸边。 一帧 “春日垂钓慢镜头”,每句都藏着 “静” 与 “动” 的交融。 首句 “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 的 “乱” 字太妙 —— 不是 “杂乱”,是 “繁盛到肆意”,杏花花瓣随风飘落,像春日里的一场 “粉色细雨”,既写尽春的鲜活,又衬出钓者的静;“绿湾” 的 “绿” 字则铺展底色,水湾、草木皆绿,满是春日的生机。 “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 是全诗的 “神来之笔”。 “疑水浅” 不是真的水浅,是潭水太清澈,能看到水底的沙石,让人产生 “水很浅” 的错觉,像我们小时候在河边看水,总觉得能伸手摸到鱼; “荷动知鱼散” 更显细腻 —— 没有直接写 “鱼游过”,而是借 “荷叶晃动” 推断鱼儿散开,钓者不慌不忙,连鱼儿游走都看得淡然。 结尾 “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 的 “待” 字太暖 —— 不是 “焦急等待”,是 “悠然等候”,夕阳西下,把小船系在绿杨岸边,不慌不忙。 整首诗没有一句 “我很闲”,却把 “闲逸” 写得让人心生向往,仿佛能看到那个坐在水湾边,一边垂钓一边等友人的身影。 储光羲的 “湾边闲钓” 写这首诗时,储光羲隐居在终南山下的小村庄,春日里无事,便常带着鱼竿去村外的钓鱼湾。 那天早上,他刚到水湾边,就看到满树杏花盛开,花瓣落在水面上,像撒了一层粉色的碎纸。 他找了块石头坐下,把鱼钩放进水里,潭水清澈得能看到鱼钩在水里的影子。 等了一会儿,他看到荷叶轻轻晃了一下,知道是鱼儿游过来又散开了,却一点也不着急 —— 钓鱼对他来说,本就不是为了钓上鱼,而是为了这份安静。 不知不觉到了傍晚,夕阳把水面染成了金色,他想起约了友人来喝茶,便把小船系在岸边的杨树上,坐在船头等 —— 风吹过杨树叶子,沙沙作响,像在和他一起等。 回家后,他拿起笔,只用三十个字就记下了这天的经历,没有华丽辞藻,却把春日垂钓的闲逸全藏在了诗里。 后来他在《终南别业》里写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可见这段 “隐居垂钓” 的日子,成了他最珍贵的记忆。 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的作者是宋代 “豪放词宗” 苏轼,创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年)。 当时苏轼因 “乌台诗案” 被贬黄州已两年,心中满是壮志难酬的苦闷。 一次他游黄州赤壁(赤鼻矶,非三国古战场原址),面对滔滔江水与古战场遗迹,触景生情写下这首 “千古第一豪放词”。 “念奴娇” 是词牌名,又名 “百字令”“酹江月”。 词最早收录于南宋《东坡乐府》,明代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赞其 “语意高妙,真古今绝唱”。 清代词评家俞文豹更以 “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 形容其豪迈气魄。 词中 “大江”“乱石”“周郎”“江月” 等意象,精准捕捉了怀古的苍茫与人生的慨叹。 白话翻译 大江浩浩荡荡向东奔流,滔滔巨浪淘洗尽千古以来的英雄人物。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就是三国时周瑜破曹的赤壁。 陡峭的山石直刺天空,惊人的巨浪拍击着江岸,卷起的浪花像千万堆白雪。 江山美得如同画卷,那时曾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小乔刚嫁给他,正是英姿勃发的年纪。 他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曹军的战船就被烧成了灰烬。 我神游在这片古战场,应有人笑我多情善感,早早生出了满头白发。 人生就像一场梦,且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吧。 一幅 “赤壁怀古油画长卷”,每句都藏着 “古” 与 “今” 的碰撞。 开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的 “淘尽” 二字太妙 —— 不是 “消失”,是 “沉淀”,江水奔流不息,把千古英雄都卷入历史的长河,像我们翻看史书时,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都成了过眼云烟,瞬间把 “时空感” 拉满。“大江” 的意象更是磅礴,一开口就奠定了豪迈的基调。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是 “视觉与听觉的狂欢”:“穿” 字写尽山石的险峻,像要刺破天空;“拍” 字传出涛声的轰鸣,仿佛就在耳边;“卷” 字画出浪花的洁白,如雪堆翻滚 —— 三个动词把赤壁的壮阔写活了。 下阕 “遥想公瑾当年” 是思绪的跳转:周瑜三十四岁破曹,英姿勃发,“羽扇纶巾” 不是诸葛亮的专属,而是当时儒将的打扮,尽显周瑜的儒雅淡定。 可转瞬间,苏轼就拉回现实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周瑜的年少得志与自己的四十七岁贬谪形成对比,满是壮志未酬的怅惘。 但结尾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又豁然开朗:既然千古英雄都逃不过时间,不如与明月同饮,看淡得失。 这种从豪迈到怅惘再到旷达的转折,把人生滋味写得淋漓尽致。 苏轼的 “赤壁醉吟” 写这首词时,苏轼在黄州已待了两年,每天种地、读书,可心里的抱负总像压着块石头。 那天,他和朋友乘小船游赤壁,正是傍晚,江水滔滔向东流,夕阳把江面染成了金色。 朋友指着岸边的旧营垒说:“这就是周郎破曹的地方。” 苏轼站在船头,看着陡峭的山石直插天空,巨浪拍打着江岸,浪花白得像雪。 他忽然想起三国时的周瑜,年纪轻轻就立下大功,身边还有小乔相伴,何等风光。 再想想自己,四十七岁了,还在这偏远之地,头发都白了,忍不住叹气。 朋友递来一杯酒,他一口饮尽,看着江上的明月,突然笑了:周瑜再厉害,不也成了历史吗?人生不就像一场梦,何必太执着。 他借着酒兴,吟出了 “大江东去” 的句子,朋友在一旁记录,当晚就整理成词。 后来有人说,这首词里,藏着苏轼最痛的遗憾,也藏着他最通透的豁达。 三 储光羲 “荷动知鱼散” 的湾边闲逸,藏着自然馈赠的小美好;苏轼 “大江东去” 的赤壁豪情,装着对历史的深沉慨叹。 有 “垂纶待鱼” 的慢时光,也有 “临江怀古” 的大思考;在细碎的美好里享安宁,在壮阔的天地间悟豁达。 你有没有过 “像储光羲一样悠然垂钓” 的时刻,或者 “像苏轼一样为历史感慨” 的经历? 发布于:广东省
|